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張瀞文演講心得

上星期四(3/11)滴水穿石寫作坊邀請到張瀞文女士進行講座,分享她寫作《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一書的經驗。作為一位關心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文字工作者,張瀞文女士成功在總統大選前,蒐集整理大量新聞,及有效率的訪談所得的材料,運用流暢瘩文筆,寫出一本回應社會對台灣未來總統的一些疑慮的好書。

從這次分享裡,我體會到「文字」之力量。即使有許多好的想法或意見,若不能以適當的文字呈現出來,便難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另外,講者提到了幾個關於蔡英文的「八卦」,以及其他電視新聞、報章雜誌中沒有紀錄到關於蔡英文的特質。經過張女士這番分享,我對蔡英文這位領導人,又有一些新的認識。

張瀞文女士對蔡英文最大的擔憂,在於其「在意細節」。蔡英文是個注意細節的人,即使看似很小的事,蔡英文仍希望可以掌控。張瀞文擔心,蔡英文注重細節的個性,在執政後面對多而繁瑣的國事時,可能有不利的影響。眾所皆知,蔡英文屬於「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她在決策上的許多風格特色,也和傳統政治人物有很大不同。願她不會為了細節而無法顧全大局。

------------------------------------
這學期我選了27學分的課,目前也還有一些重要事務在身。經過深思熟慮後,我決定暫停參加滴水穿石寫作坊的活動。謝謝滴水穿石寫作坊的夥伴們,在這三個月中,除了文字能力有些許成長外,我眼界又更開闊了。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空心蔡」與「女版馬英九」?一個對決策風格的分析

決策(Decision Making)是人們在生活中時常進行活動,每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各種決策,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常常是決策的後果。而有些人的決策事關重大,他們若做適當的決定則國泰民安,若錯誤則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在台灣,總統就是這樣的人。


馬英九政府期間的許多決策,如與中國大陸簽服貿、對歷史課綱進行微調等,被批評為「黑箱作業」而招致公民社會的反彈。而能直接參與決策,有並有權力對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決策圈,除了馬英九本人外,似乎只有前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和少數親信而已。至於2016年當選總統的蔡英文,在目前還未遭到類似對馬英九的批評,但一般社會大眾對她的不信任感,多半來自其「空心蔡」的印象。

但蔡英文的真的是做事猶豫不決,又缺乏具體政策的「空心蔡」嗎?

去年年底,商週出版了一本叫《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的新書。該書在第四章對於其決策模式做了生動的介紹,並試圖讓讀者對其「空心菜」的印象改觀,反而認為決策期間長是蔡英文的長處而非缺點。該書寫道,蔡英文遇到新問題及認知新事物時,一定會試著讓自己充分理解,才能讓新知識進入她的思考系統。而她在做決策時,會盡量收集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政策

也就是說,蔡英文在決策時間長而進度緩慢,並不是因為缺乏判斷力,而是她希望能掌握更多資訊,降低決策失敗的機會,並減少整體的風險。此外,書中強調蔡英文十分重視智庫的意見,並能留意與社會溝通的必要。在這些項目看來,蔡英文的決策風格,在與決策武斷容易缺乏溝通的馬英九相比之下,兩者高下立判。雖然蔡英文的某些決策被認為是不符合「程序正義」的「黑箱作業」,但她對於決策前與各界溝通的重視,似乎可以讓她免於過份嚴苛的批評。此外,書中甚至拿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猶豫搖擺」與蔡英文的決策方式類比,認為蔡英文模糊」卻緊扣「說到做到」的決策風格,某種程度與梅克爾「做不到絕不說出口」的執政作風有幾分相似。然而,不論決策的時間長短,或說明政策之清晰或模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重點還是在權力集中與分散的程度。


英國歷史學家艾克頓爵士( Lord Acton)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每個領導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決策模式,有些人判斷快速,有些人則三思仍為可,但不論哪種決策的節奏,一旦流於權力過度集中的武斷,則容易有走向腐化的風險。若《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一書中揭櫫之蔡英文的決策方式,能夠在充分收集資訊、審慎評估各種選項的利弊得失的過程中,有效地避免將決策的決定權適當地分散,而不集中在一個人或特定的少數人上,人們才能對蔡英文的決策更放心。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從《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談談決策的方式

決策(Decision Making)是人們在生活中時常進行活動,每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各種決策,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常常是決策的後果。而有些人的決策事關重大,他們若做適當的決定則國泰民安,若錯誤則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在台灣,總統就是這樣的人。


馬英九政府期間的許多決策,如與中國大陸簽服貿、對歷史課綱進行微調等,被批評為「黑箱作業」而招致公民社會的反彈。而能直接參與決策,有並有權力對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決策圈,除了馬英九本人外,似乎只有前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和少數親信而已。至於2016年當選總統的蔡英文,在目前還未遭到類似對馬英九的批評,但一般社會大眾對她的不信任感,多半來自其「空心蔡」的印象。

但蔡英文的真的是做事猶豫不決,又缺乏具體政策的「空心蔡」嗎?

去年年底,商週出版了一本叫《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的新書。該書在第四章對於其決策模式做了生動的介紹,並試圖讓讀者對其「空心菜」的印象改觀,反而認為決策期間長是蔡英文的長處而非缺點。該書寫道,蔡英文遇到新問題及認知新事物時,一定會試著讓自己充分理解,才能讓新知識進入她的思考系統。而她在做決策時,會盡量收集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政策

也就是說,蔡英文在決策時間長而進度緩慢,並不是因為缺乏判斷力,而是她希望能掌握更多資訊,降低決策失敗的機會,並減少整體的風險。此外,書中強調蔡英文十分重視智庫的意見,並能留意與社會溝通的必要。在這些項目看來,蔡英文的決策風格,在與決策武斷容易缺乏溝通的馬英九相比之下,兩者高下立判。書中甚至拿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猶豫搖擺」與蔡英文的決策方式類比,認為蔡英文模糊」卻緊扣「說到做到」的決策風格,某種程度與梅克爾「做不到絕不說出口」的執政作風有幾分相似。然而,不論決策的時間長短,或說明政策之清晰或模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重點還是在權力。

英國歷史學家艾克頓爵士( Lord Acton)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每個領導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決策模式,有些人判斷快速,有些人則三思仍為可,但不論哪種決策的節奏,一旦流於權力過度集中的武斷,則容易有走向腐化的風險。若《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一書中揭櫫之蔡英文的決策方式,能夠在充分收集資訊、審慎評估各種選項的利弊得失的過程中,有效地避免將決策的決定權適當地分散,而不集中在一個人或特定的少數人上,人們才能對蔡英文的決策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