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滴水穿石寫作坊 2/25

經過討論韓國電影《國際市場》與玩「壬辰之戰」桌遊等兩個嘗試後,滴水穿石寫作坊漸漸有了雛形,而對於寫作坊未來的方向,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想像與意見。因此在新單元中,大家在討論《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一書前,先對滴水穿石寫作坊的組織架構與成員規定等問題做了約一個小時的討論。

首先是對寫作坊組織規則方面的討論。一個讀書會或社團類型的組織,必有其組織的架構。郭俊毅同學和林書妤同學認為,除了寫作以外,辦活動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因此組織方面最好讓成員間能互相流動,進而學習不同的技能。而徐碩同學認為,寫作坊應以訓練寫作能力為目標,至於其他技能的學系並非重點。有台中一中校刊社經驗的簡律綱則認為寫作坊不應以寫作為唯一目的,但應該要把寫作能力的培養當作重點。他建議議團隊可以分為總籌、活動、美宣、庶務等組別,其中股長不換。團員方面有固定的成員,而活動本身可開放其他人士參加,唯他們不能參與總籌。



再來回交鋒幾回合後,董思齊老師提醒大家應想辦法把這為期三週的單元辦好,另外老師提到原訂邀請於第二周演講的計畫生變,大家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及其所帶來的結果。至於組織方面大家應該想想自己想來工作坊得到什麼。成員們繼續討論一陣子,其中薛巧妮同學認為寫作是最重要的,至於其他方面越簡單、限制越少越好。

成員們在討論一個小時後仍未達成共識,此時大家決定先開始討論《蔡英文》一書,緩議關於工作坊組織方面的規則。

------------------------------以下開始討論《蔡英文:從探判桌到總統府》----------------------------

董老師一開始便請大家想想為何會選這本書來讀。韓承澍認為這本書反映了「非典型」政治人物當道的時代潮流,而也有其他同學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書中的寫作技巧,增進自己的文筆。宋編編覺得《蔡英文》書可以讓讀者了解蔡英文的願景,並試著從中批判。而張佳杰發現大家在剛剛討論組織規則時,似乎都有被書中所述蔡英文談判技巧影響。

接著大家把討論聚焦在這本書的易讀性與寫作文筆上。戴浩光、韓承澍等幾位同學覺得這本書分段清楚,下標題與使用標點得宜非常易讀。簡律綱則從編輯的立場指出這本書成功的宣傳蔡英文的形象,許敦喻更認為這本書有如蔡英文對人民的保證書。來自馬來西亞的張佳杰由於對台灣政治過程不如其他成員熟悉,所以在閱讀時稍微吃力,儘管如此,他仍認為這本書講到蔡英文的行政管理學,對讀者很有幫助。徐碩則認為這本書成功回應了社會對蔡英文的兩大質疑:缺乏實務經驗與「空心」,是這本書之所以成功的所在。成員們普遍認為這本書平易近人又敘事生動,然而,謝又嘉與高師欽等同學認為書中的立場過於偏頗,且描寫過於表面。

老師注意到大家談的幾乎都圍繞在前四章的內容,至於第五章,也就是訪談蔡英文對於未來執政願景的部分似乎不怎麼感興趣。韓承澍認為這是因為本身就對蔡英文的政見瞭若指掌,也有同他同學覺得那些政見「有寫等於沒寫」,而董思齊老師提醒我們,若掌握更多政治經濟學的知識,會有更多體會。第五章的論述方式其實相當重要,大家應該留意蔡英文與其團隊如何在面對台灣當前的問題與困境中,發展一套能自圓其說的政策理論。除了這本書前四章的敘事外,第五章的論說能力欲增進寫作力的讀者該留意的部分。

最後每個人都講自己寫出哪個方向的作品,來與《蔡英文》一書對話。曾赴韓國留學的宋編編想試著比較朴槿惠與蔡英文這兩位東亞的女性領導人。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薛巧尼表示她想寫些關於蔡英文與北京當局及其人民關係的文章,同時關注性/別議題的她也對蔡英文這位生理女性的領導人的性別因素有興趣。來自香港的戴浩光則想寫台灣五大產業與香港四大產業的比較,積極從事社會運動的吳俊毅則特別留意蔡英文如何回應「太陽花世代」的公民社會。李怡昕則對台灣社會對「救世主」的期待有興趣寫作。大家的文章將於近期內寫成,並陸續發表。敬請諸位看倌期待囉。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對「人間佛教」的反思:以一位法鼓山師姐的故事為例

聖嚴法師創辦的法鼓山,似乎是台灣所謂“四大山頭”中,社會形象最好的一個。他們沒有迪士尼般的園區,也沒聽說有重大違建或和黑心油業者關係良好的爭議,而其創辦人聖嚴法師更被佛教史學者江燦騰先生稱作當代出家人中「最正派的一個」。

大年初六、初七兩日,在大家準備上工或過情人節之際,我到高雄紫雲寺參加法鼓山青年冬季營。雖然有拜訪法鼓山其他道場的經驗,然而親身投入法鼓山的活動還真是頭一遭。

營隊雖然只有兩日,但安排了不少活動。這段其間除了體驗早晚課及禪修,學員們還聽了幾位“法鼓青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其中一位師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她提到自己出身並不高,在經濟困頓、告白失敗的情況下覺得人生是痛苦的,生命是不快樂的。後來某個經驗她突然「開悟」,化解心中的障礙,讓她得以抬頭挺胸繼續勇敢的活下去,甚至成功考上公務人員,圓了天天向觀音所求的願。

那位師姐的故事應該不罕見,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振奮人心的心路歷程。但令我懷疑的,是她的「見證」與佛法的關系。

首先,佛陀思想中最重要的核心認為人生是無常的,無常的是苦的,故人生是苦的,因此人們應透過佛法的修行,達到涅槃的永寂境界。

例如《增壹阿含經》的〈四意斷品〉便說到:「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若一個原本認為人生是苦的人,因為一個因緣而改變想法覺得人生是快樂的,那麼那個因緣恐怕不是佛法。不僅不是佛法,還可能違背佛法的核心價值。

另外,具佛學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說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除非我們將神限定為全知、全善又全能,同時是造物者、宇宙萬物是一切的主宰,否則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向佛菩薩虔誠燒香禮拜祈禱的人,是位無神論者。原始的佛教可能是無神論的,但法鼓山或當代主流的佛教信仰絕對不是。

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眾生的煩惱,但不是每個解決眾生煩惱的信仰都可稱得上佛法。聖嚴師父「提高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值得人們稱許,但若人間佛教的行者不更謹慎地運用所謂「方便法門」,人間佛教可能會失去其神聖性與特殊性(找心理諮商師就好了啊,吃齋念佛幹嘛?),而沒有能說服人心的核心價值。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觀看的方式:對韓國電影《國際市場》的一些思考

人們常常用電影來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例如《印度支那》是認識法國殖民主義在越南的好途徑,而觀賞《悲情城市》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二二八事件時的台灣。然而,在讀故事、看電影時,人們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敘事者的立場和觀點影響,而侷限自己的視野與思維方式,進而有見樹不見林的危險。今年初我參加了一個由系上老師主持的工作坊,在聚會中我們欣賞了韓國電影《國際市場》。我想藉由對電影的一些思考,談談觀看的方式。

國際市場是一部上映於2014年的電影,該片對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但在韓國是歷年第二賣座的電影,有極大影響力。本文旨在寫出個人對電影的評論及一些反思。(演員、拍攝手法、劇情摘要等可以參考這篇心得)



觀眾可以藉由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看到1950年到2000年左右韓國的變遷,歷史課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藉由電影中精心安排好的串聯,能連結成一個有條理的線性敘述。電影中有幾個梗,如現代企業的興起、知名設計師安德烈金的發跡……等,皆在故事中和主角發生關係。這些片段看似極度不合理,但是這些精心安排的橋段,一方面能讓觀眾在看見自己熟悉的人物時增強故事與自己的連結而產生共時性(simultaneity)”。而主角面對外籍勞工挺身而出時的急公好義舉動,在人人為己的今日社會有其教育意義。另外,電影的敘事方式,即以現在的分段事件說過往主角的人生,最後以祭母總結的手法,非常有效果。

然而,主角排除萬難遠赴德國及越南拚經濟,協助家庭度過難關時,我們恐怕忽略其他層面。

本電影的英文片名為”Ode to My Father”意即吾父頌。觀眾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對主角的禮讚,但恐怕會忽略掉許多其他層面的意義。雖然這部電影的主旨表面上是在讚頌身為長子的主角為家庭的貢獻,但其實是在對父權文化中給予男性被期待的壓力的一種緬懷,這部電影所要突顯的主要價值,恐怕不是這個追求性別平權時代中一個政治正確的論述。除了過度強調父權外,這部電影仍有許多部份應受到批評。二戰以後的韓國,除了遭受韓戰的衝擊外,還經歷了朴正熙、全斗煥等獨裁者的統治,而國際市場並未描寫這些部分的悲劇。韓國人民在追求民主化與自由化的過程中犧牲無數,其中最著名的是1980年光州民主化運動。在光州事件中,上千名追求自由與民主的光州市民及其他男女老幼無辜被殺,而這些屬於韓國人民乃至於全人類的的歷史,竟沒有在電影中呈現出來(除了聽到國歌要起立外),徹徹底底地消失在主角的人生中。
顯然,這賣座片認為為自由而流了血,遠不如為掙麵包而流的有價值。這部動人心弦、賺人熱淚的電影所站的立場及其試圖傳達的價值與信念,偏狹於官方民族主義與物質主義上,而絲毫沒有性別平等與轉型正義的觀念存在。同時,這部電影恐怕也會會批評太過個人主義,電影中主角的故事與韓國的變遷息息相關,然而片中未對時代背景有足夠著墨,對韓國近現代歷史不熟悉的觀眾可能無法掌握劇情發展脈絡。由此可見,若僅從表面觀看《國際市場》電影而接受電影的觀點,則他/她對電影的認識其實是片面化而去脈絡化的,對於認識真正的韓國未必有正面效果。

我還是會推薦對韓國有興趣的朋友看這部電影。畢竟這部電影除了講了韓國在國際社會大時代下的變遷,還提到多位對現代韓國有影響力的大人物。然而,除了看這部對舊文化之完美典範的禮頌外,對韓國有興趣的朋友應該要補充韓國其他方面,特別是民主轉型過程的知識,才能掌握韓國的全貌。


這部訴諸個人努力而激起民族情感的電影讓我更意識到,電影本身和歷史觀點、政治觀點是難以分隔的。觀賞電影時,除了欣賞演員的技巧、拍攝與敘事的方式及劇情鋪陳時,人們也應該試著"see beyond the horizon",了解電影背後的政治的、權力的脈絡所在。當代法國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知識-權力"理論中提到,知識和權力的關係難以割捨,知識常常是有權力者的附屬物,若我們僅僅欣賞電影的表面而全然吸收電影要傳達的知識,則很難不落入拍這電影的有權力者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