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投資自己日常消費的公司股票是個好選擇嗎?

 

投資策略概述:以股利支付日常費用

這種投資策略指的是投資自己使用服務的公司股票(例如您使用的電信公司或貸款銀行),並將該公司的股利收入用來支付相應的日常費用(如電信費、貸款利息)。其核心思想與彼得·林奇倡導的「投資日常所見」理念類似,即從自己熟悉的產品和服務入手選股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支持者認為,這不僅讓投資更貼近生活,也能在心理上產生「讓公司幫您埋單」的樂趣和滿足感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例如,財經專欄作家股魚分享過一個案例:他每天使用中華電信的網路服務,於是買入足夠的中華電信股票,以股利抵銷全家的電信帳單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按照當時計算,每張中華電信股票一年約配發現金股利4,500元新臺幣,他估算家庭年度電信支出約21,576元,需購買5張股票來產生足夠的股息收入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結果,每年約2萬多元的電信費用完全由股利覆蓋,等於變相讓中華電信替他支付了電話、網路費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股魚形容,身為股東讓自家電信費用「由公司買單」,有種享受特權的感覺,讓長期持股變得更有趣也更有動力持續下去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除了直接投入大筆資金一次性覆蓋費用外,一些投資者採取定期投入的方式逐步實現此目標。例如有股息投資者假設每月將等額於電話費的資金買入美國電信巨頭 AT&T 的股票(年股息率約5%),經過約20年累積,最終持有約300股股票,年度股息收入可達600美元,足以完全支付每年600美元的手機帳單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在這種情境下,之後的手機通訊服務費用等同於由 AT&T 的股息「免費」提供,而投資者本身還擁有約11,700美元市值的股票資產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該投資者將此稱為一種**「完美對沖」手機費用的策略**:手機費越貴,AT&T 從用戶獲利越多,股東得到的股息也可能越多,等於用持股對沖了生活成本上漲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可見,在理論上利用股息支付帳單是可行的——正如財經分析師所言:「簡單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取決於您的支出規模和投入資金多少,首先必須做好數學規劃」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

專家觀點:支持與質疑

支持這種做法的專家多強調「投資所熟悉的公司」和培養長期理財動力。彼得·林奇曾指出,投資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好公司,但要在購買前研究其基本面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上述股魚的案例就是遵循生活周遭選股法的體現,他認為選自己每天接觸得到的企業,更容易觀察和理解,也更容易長期持有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從心理上看,把股息對應到具體支出能帶來明顯的滿足感:每當收到股利,投資人感覺像是該公司在幫自己付帳單,強化了「我是老闆之一」的心態。這種所有權感不僅增加了投資樂趣,也可能促使投資人更願意長期持有、定期加碼,養成良好的儲蓄投資習慣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有理財博主建議將每項固定開支逐步以股息覆蓋作為財務目標,例如先投資取得足夠股利支付手機費,再逐步擴大到水電費、房租等,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從這角度看,該策略與FIRE(財務獨立提前退休)理念相通,都是利用投資被動收入覆蓋日常開支,以達到經濟自主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

然而,也有許多專家對此策略持保留或反對態度,提醒投資人不可忽視其中的風險和誤區。首先,將資金過度集中在自己熟悉的少數公司上,可能犯了典型的「本土偏好」或「熟悉偏誤」。行為金融研究發現,投資者傾向投資熟悉的市場或公司,導致資產過度集中,缺乏分散而承擔過高風險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 Endowus智安投)。換言之,只因為您是某電信或銀行的老客户並喜愛其服務,並不代表該公司的股票就是最佳選擇——熟悉度並不能取代專業分析 (Why You Should Learn to Overcome Familiarity Bias | CIBC Investor’s Edge)。理性投資仍需考量該公司的財務穩健、競爭優勢、估值水平等基本面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就連倡導此策略的股魚也提醒,喜歡其產品並不足以成為買股理由,買進前仍應審視財報數據,以確認公司體質符合預期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否則,投資者可能因為過度自信而低估了潛在風險。

此外,一些財經評論人士強調:股息並非「白拿」的收益,投資者不應陷入領到股利就等同獲利的迷思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事實上,股票除息時價格往往下調等幅度,從公司角度看,「現金股利是從自己左口袋掏錢放進右口袋」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若公司基本面沒有成長,發股息不過是把股東原有的價值拿出來一部分給現金而已,並沒有讓股東淨資產增加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有投資達人謝天健(綽號股市隱者)直言:「領股息不是賺到,股價上漲才是真的賺」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他指出不少人誤以為高殖利率股票一定勝過定存,但忽略了股價波動風險;如果股價下跌,光拿股利可能遠不足以補償損失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例如,某股票100元發放5元股息,看似殖利率5%優於銀行利率,但若股價因景氣不佳跌超過5元,投資總報酬就不如預期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更極端的案例是在金融危機時期,許多曾經穩定配息的公司被迫大幅削減甚至取消股息。如花旗銀行在2008–09年連續三次大砍股息,最終每股股息降至僅1美分,隨後還停止配息兩年多 (The Biggest Dividend Stock Disasters Of All Time | Nasdaq)。同時期其股價暴跌超過90%,持有該公司股票以期望靠股息付貸款利息的投資人可謂蒙受雙重打擊。由此可見,過度依賴單一公司股利來支付重要開支是有風險的,專家建議投資人保持警惕,不要把股息當成「額外」收入而掉以輕心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

財務可行性與長期影響

從財務角度衡量,用股利覆蓋費用的可行性取決於兩點:該項支出的金額大小,以及您投入資金的多少及投資報酬率高低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簡言之,要讓股息足以支付帳單,必須投入足夠本金來產生對等的股息流。例如,要用股息每年支付NT$21,576的電信費,如果標的股票殖利率約5%,理論上需要投入超過43萬新臺幣的本金(21,576/0.05)才能實現現金流收支平衡。在股魚的案例中,他一次性買入5張中華電信股票(約5000股)以達成目標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而在前述 AT&T 的案例中,假設沒有那麼多閒錢,一種替代方法是每月投入相當於手機費的50美元買股,透過複利增長和股息再投資,約20年後累積的股數所產生的股息即可追上當初的月費水準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

長期影響方面,如果所投資的公司經營穩健、股利政策持續,隨著時間推移投資人可能享受日益增長的被動收入。例如上述AT&T案例中提到,過去20年該公司股價雖僅上漲約55%,但季度股息總額卻增長了約123%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也就是說,長期持有高股息增長股票,其股息增長率往往超過通貨膨脹率,能一定程度抵消物價與費用上漲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若公司業績持續提升、股利逐年調升,未來股息不僅能覆蓋當前費用,甚至可能有所盈餘,為投資人提供更多自由支配的現金流。從這個角度看,此策略與購買收租房產以租金支付房貸有相似之處:理想情況下,資產本身的收益覆蓋負債支出,資產價值還可能隨時間上漲。

然而,必須強調這種正向循環並非保證,長期結果高度依賴於公司本身的表現和外部環境變化。如果所投資公司未來增長乏力甚至衰退,股息可能停滯甚至減少,無法跟上費用的增長。先前被視為「股息穩定」的企業也有可能遭遇挑戰。例如,傳統認為電信業務穩健、適合作為配息投資標的,但近年來電信產業利潤受到網路通訊軟體衝擊而被壓縮,同時5G建設需要大量資本開支,導致現金股利難以持續提升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台灣兩大電信公司(如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一度為維持高配息而出現**股利配發率超過100%**的情況,亦即賺1元卻發超過1元股息,這種做法顯然不可長久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長期看,透支未來盈餘來發放股利終將面臨調整,投資者若忽視這類警訊,未來股息中斷時將措手不及。

另外,從機會成本考量,如果投資者將大部分資金都押在支付日常帳單的幾家公司上,可能錯失其它更佳的投資機會。畢竟,將資金集中投入高股息股票意味著較低的再投資速度(因為股息被拿去支付開支而非繼續滾入投資),在資本累積上可能比不上那些將股息再投入或選擇成長型資產的策略 (Thoughts on using my dividends to pay bills? - Reddit)。舉例而言,一位年輕投資者若將額外收入用來提前償還貸款本金或投資更高成長性的產業,而非單純買入貸款銀行的股票拿股息,長期淨值成長可能更快。當然,這涉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和財務目標:用股息抵費側重的是穩定現金流和心理安心感,而非資產最大化增值。長期而言,投資者需要權衡**「提早享受股息收益 vs. 持續滾雪球增值」**兩者的利弊,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可能的風險考量

採用此策略時,需要留意多方面風險,以避免將「生活理財妙招」變成潛在陷阱:

  • 市場風險:畢竟仍是投資股票,市場波動會影響持股價值。經濟衰退或金融危機時,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股息也可能被削減。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疫情期間,就有相當比例的大型公司被迫減少或暫停股息 (What happened to dividend stocks in 2008? - Reddit)。若屆時您仰賴的股息中斷,不但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原本的帳單,投資本金也可能嚴重虧損。

  • 集中風險:將資金集中在少數幾家自己是消費者的公司上,會使投資組合缺乏多元分散。這些公司往往屬於類似的行業(如電信、公用事業或銀行),它們的表現可能同時受到某些經濟因素影響。萬一某個行業景氣下滑(例如利率上升嚴重打擊銀行業獲利),您的多項收入來源都可能同步受創。正如行為金融學所指出的,本土偏好造成的過度集中讓投資人無法有效平衡風險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 Endowus智安投)。因此,“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自然提高了資產波動性。

  • 公司經營風險:您投入的單一公司基本面惡化將直接威脅股息來源。可能的情境包括:營收獲利下滑、政策監管打擊(如銀行遇到嚴格資本管制而限縮股利)、技術革新導致產品過時(如傳統通信業者被網際網路服務取代)等等。一旦公司削減股息甚至停發,短期內很難有替代方案彌補收入缺口。而股票價值下跌則進一步損及您的資本。典型案例如柯達公司J.C. Penney百貨,昔日都有穩定配息,但因科技變遷或經營不善最終破產或取消股息,股價隨之暴跌 (The Biggest Dividend Stock Disasters Of All Time | Nasdaq) (The Biggest Dividend Stock Disasters Of All Time | Nasdaq)。投資者若過度依賴單一公司,將面臨公司興衰與個人財務綁在一起的風險。

  • 流動性風險:雖然大型電信商或銀行股票一般流動性高,平時變現不難,但在市場劇烈波動期,您可能不願意賤價賣出股票來支付帳單。而如果遇到緊急支出,需要變現股票時,股價恰巧處於低谷也會有損失。相比之下,準備現金儲備或應急基金來支付幾個月費用,或許比完全依賴股息更穩健。

  • 利率與通脹風險:當利率上升時,高股息股票的相對吸引力可能下降,股價承壓從而拉高殖利率,但公司本身融資成本也提高,長期可能制約股利增長。通貨膨脹則會推高您的生活帳單費用,如果所投資公司的股息增長趕不上通脹和費率上漲,您可能需要持續增加投資才能追平費用。雖然優質股息股往往能提升配息以抵消通脹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但這並非每家公司都辦得到,尤其當行業競爭激烈或獲利空間受限時。

總而言之,以上風險提醒我們:投資自己日常所用公司的策略本身並無對錯,但執行時務必要有風險意識和彈性調整的準備。建議投資者定期評估這些公司的營運狀況和行業前景,確保它們仍然是值得持有的資產,而不是因為情感因素一直抱住不放。

心理層面的影響

此策略不僅是財務上的安排,對投資者心理和行為也有多重影響,既有潛在利好也有偏誤風險: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和偏誤

  • 熟悉度偏誤(Familiarity Bias) – 如前所述,因熟悉而投資雖有直觀優勢,但也可能導致過度自信忽略風險。投資者往往會高估自己對熟悉公司的理解,錯覺認為「自己是老顧客,一定很了解這間公司」,從而放鬆了對財報、行業趨勢的深入研究 (Why You Should Learn to Overcome Familiarity Bias | CIBC Investor’s Edge)。實際上,消費者的視角只是公司的冰山一角,企業財務健康、競爭態勢等需要更全面的信息來源判斷 (Why You Should Learn to Overcome Familiarity Bias | CIBC Investor’s Edge)。熟悉偏好還可能讓人固守本地市場,忽視國外或其他產業的投資機會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 Endowus智安投)。長期下來,投資組合表現可能落後於更廣泛分散的策略。

  • 確認偏誤與忠誠效應 – 持有某家公司股票後,投資者可能傾向尋找支持該公司的資訊,忽視負面訊號,以維護自己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這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表現)。同時,作為該公司的用戶和股東,雙重身份可能帶來一種品牌忠誠,使人對公司缺點過度容忍。例如,即使出現服務品質下降或更優惠的競爭方案,投資者可能因捨不得賣股或終止「股息支付帳單」的循環,而遲遲不願換用更好的選擇。這種心理帳戶的固著現象,可能使人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策(既錯失降低開支的機會,也繼續持有可能走下坡的投資)。

  • 過度集中與壓力 – 如果投資者的多項重要開支都綁定在股市表現上,心理壓力其實不小。一方面,要持續關注那些公司是否穩健,擔心股息何時不保;另一方面,每次市場大跌、媒體唱衰時,都可能直接聯想到「我的生活費來源出問題了」。這種將基本生活保障與股市波動掛鉤的做法,對風險承受度較低的人來說,反而可能增加焦慮。尤其是退休族倚賴股息支付日常費用時,更容易因市場波動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的生活受到衝擊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所以心理上是否能承受,也是採取此策略前需要慎重考慮的。

  • 自我滿足與機會成本偏誤 – 當投資者實現某項帳單由股息覆蓋後,可能產生過度滿足感,繼而放慢了進一步改善財務狀況的腳步。例如,因為手機費已由股息支付,就懈怠了繼續增加收入或優化投資組合,忽略了還有其他財務目標需努力。這屬於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狹隘框架:專注於一個小目標完成即止步不前,而沒看到整體財務圖景。投資畢竟是動態過程,滿足於當下可能導致與長遠目標的脫節。

歸納而言,心理上的影響有好有壞。明智的做法是利用正向心理效應來增進理財紀律,同時警惕各種認知偏誤。投資者可以將此策略視為提高理財趣味和動機的工具,但依然要保持理性思考:持續檢視該投資是否符合初衷,避免情感凌駕理性。必要時,應勇於調整策略,例如發現某公司前景不佳時及時止盈離場,或者將股息再投資於更好的標的,而非死守原方案。

結論

總的來說,「投資自己使用的公司並用股利支付相關費用」是一種結合生活與投資的創意策略。它的優點在於貼近直觀、操作簡單,成功時能帶來經濟利益和心理滿足雙重收穫。專家支持的觀點認為,這種做法符合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精神——選擇自己了解且信任的企業,陪伴其成長,讓企業收益反哺自身支出,最終達到財務上的良性循環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對於自律且具備一定分析能力的投資者而言,在審慎評估後將部分資金用於此策略,可以成為理財規劃中的一環。例如,有人成功讓股息覆蓋了水電費、電話費,進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而不必為日常帳單煩惱。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並非適合所有人的萬無一失良方。反對或保留意見的專家提醒我們,任何投資決策都應考慮風險與報酬的平衡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將繳費責任轉嫁給某家公司股利的同時,也是在把自己的財務命脈部分繫於該公司身上。一旦公司經營不善或環境劇變,投資人將同時面臨資本損失和現金流中斷的雙重挑戰。財務可行性上,投資者需要有足夠資金和耐心才能讓股息累積到覆蓋開支;長期影響上,則取決於企業能否保持穩健分紅成長,如若失算須及時調整。風險管理方面,切忌因貪圖方便或熟悉就孤注一擲,應注意分散化,做好最壞情境預案。心理層面上,更要防範認知偏誤,以紀律和理性駕馭投資行為 (您的投資陷阱是自己?認識4種投資心理偏見,用紀律投資克服心魔 | Endowus智安投) (Why You Should Learn to Overcome Familiarity Bias | CIBC Investor’s Edge)。

綜觀而言,投資自己使用的電信商或往來銀行來「以股養費」的構想有其迷人之處,也確實有成功的案例和專家背書 ( 買股票,享特權!這樣做,中華電信就幫你付手機帳單-股魚─不看盤投資-台股-商周財富網 ) (Paying Your Phone Bill with AT&T Dividend Income - Dividend Growth Investor)。但在實踐中,它應被視作理財工具箱中的一項戰術,而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對此策略感興趣的投資人,不妨參考專家們的建議:從熟悉處入手但不囿於熟悉,精算投入產出、留意潛在風險,並結合自身資金情況和心理承受度來決定配置比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該策略的優點,同時將弊端控制在最低,達到財務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雙贏。 (You Really Can Pay Your Bills with Dividends - Mauldin Economics)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聖大乘臨終智慧經

聖大乘臨終智慧經(梵語:Atyaya­jñāna­sūtra)是收錄於藏傳佛教甘珠爾的經典,受部分祖師大德推崇、引用。我嘗試根據這部經的英文翻譯,翻成中文如下,僅供參考:

聖大乘臨終智慧經 

頂禮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色究竟天,於天主處,為眾說法。

爾時,虛空臟菩薩摩訶薩向世尊頂禮,問世尊曰「世尊,菩薩臨命終時,如和觀修其心?」世尊答曰「虛空藏,菩薩臨命終時,應修臨終智慧。臨終智慧有如下: 諸顯像本來清淨,故應修諸法無實有之清淨想。諸顯像皆攝於覺者之心,故應修大悲之清淨想。諸顯像本來光明,故應修不可得之清淨想。諸有法無常,故應修遠離任何執著之清淨想。若能了悟自己的心性,即為智慧,故應修不於他處尋求佛果之清淨想。」 

世尊復以偈誦曰:「諸法本清淨,應修無實見。覺心攝諸法,應修大悲見。諸法本光明,應修無緣見。諸有法無常,應修無著見。佛智源於心,莫向他處尋。」世尊說此經已,虛空藏菩薩等聞法諸眾皆大歡喜,讚嘆佛語。

聖大乘臨終智慧經終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果迪達(傳音)尊者開示摘要

2023年2月19日下午,定居美國弘法的緬甸果迪達(傳音)尊者(Sayadaw U Ghositabhivamsa)應鹿野苑學會之邀請,於板橋龍山寺文化廣場向大眾開示。筆者有幸參與,整理開示摘要如下:

由於這場演講的主辦單位是推廣佛教藝術的鹿野苑學會,尊者於開場引用與藝術表演有關的相應部47.19〈私達迦經〉裡的故事開場。尊者指出,佛陀也有六根,但但跟一般人不同,佛陀對於可悅的事物不會起貪心,對不可悅的事物不會起執著。而在斯達伽經中,有對專長特技表演的師徒,對於在表演中兩人應該「互相照顧」或者是「照顧好自己」有了爭論,師父覺得兩人應該互相照顧,而弟子覺得把自己顧好就好。對此,尊者指出,佛陀較贊成弟子的立場,即人們要以照顧自己為主,但並不反對也要互相照顧。

說完這個故事後,尊者接著向大眾開示如何照顧自己與他人。

在照顧自己的方面,要修習「四念處」,四念處多可用「身、受、心、法」概括,尊者也更詳細地說,身念處是覺察「色身」,受念處是覺察「感受」,心念處則是覺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法念處則是覺察「心所」。尊者提醒大眾在生活中,要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覺察「身、受、心、法」,這樣就能保護自己。

尊者接著談到「與人相處時,心中要有他人;獨處時,心中要有法」,因此,在照顧他人方面,與人相處時,必須保持容忍、寬容的態度,而面對與自己平等的人,要以身、語、意的方式為慈愛;對比自己不幸的人要悲憫;對比自己優秀的人要隨喜而恭敬。尊者強調「隨喜」是這四種中,最難做到的。

傳音尊者與翻譯曾國興居士

尊者也用了一些時間,帶領大眾體驗「安那般那念」,也就是出入息念。他教導的方法是把心放在人中,留意呼氣與吸氣,若覺得不夠明顯,可以在呼氣時默念「出」、吸氣時默念「入」。心如果漂走了,就要趕緊回到呼吸。如果聽到聲音、腿痛,也不要管,回到呼吸就好。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論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可以不精確地區分為以下三種說法:


一、大乘佛教與解脫道不相容說

此說為南傳佛教主流見解,亦是多數原始佛教復興運動的主張,其認為佛教最純正的修行方式,僅有四念處。修習四念處,亦是解脫的唯一方法,大乘佛教的修習,對滅苦沒有幫助;大乘的成就,亦與解脫無關。 

二、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非對立說

此說如動中禪的一些老師的說法,也可以從《六祖壇經》機緣品推敲出類似的說法。此說試圖擺脫文字概念,認為圓滿的覺性就是開悟、就是解脫,似乎沒有特別區分阿羅漢或佛。唯此說認為非對立、相容的部分,似集中於大乘佛教中的般若經系統而言,或者有認為圓覺經、楞嚴經亦相合,僅不過是用「常」來表達「涅槃」者。

然本文認為大乘的修習法門,與解脫道實在有太多的差異:

1. 菩薩道為眾生而「不住涅槃」的思想,顯與解脫道的目標矛盾。南傳佛教雖教人慈悲,認為慈悲有「一、睡得好;二、醒時有朝氣;三、不會有惡夢;四、受眾人敬愛;五、受非人尊敬;六、受諸神冥冥中庇護;七、不會被刀、毒、火等所傷;八、禪修時很容易入定;九、容光煥發;十、臨死前不會恐懼昏亂;十一、就算生前未得解脫,死後也能往生到梵天」等功德,但不至於反客為主,將「利他」認為是比自己解脫更重要的目標。

2. 大乘不重視四念處的修行,而十分強調布施。

3. 大乘信仰諸佛菩薩,解脫道只皈依釋迦摩尼佛,頂多會請些護法諸天(例如大梵天王)協助處理日常生活的問題。

4. 大乘強調淨土思想,不少法師認為這輩子的目標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少數有兜率內院),但南傳佛教不承認有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有,也非「不生不滅」的淨土,畢竟一切都是緣起法的,只有涅槃才是安穩的歸處。

5. 大乘佛教有「三身佛」的說法,但南傳佛教不認為佛有三身(儘管有部派佛教認為佛曾上兜率天說阿毘達摩論,而讓「幻身」留在人間,但這與大乘的三身佛說有很大的不同),相信釋迦摩尼佛已經入滅,雖然其功德還留在世間,但沒有所謂不生不滅的法身。在原始佛教的觀點下,一切都是無常的,說有不生不滅的法身,似較接近婆羅門教外道的常見。

另,據筆者有限的理解與體會,動中禪的教導,與其它南傳佛教系統亦有分別:

南傳佛教的內觀,是透過專注於身、受、心、法,而見到身、受、心、法之無常、無我、苦的本質,進而獲得能導向解脫的智慧;動中禪的教導,則是透過對動作的覺知,訓練個人的覺性。更直白地說,其他南傳內觀法門強調的是所觀的對象;動中禪強調的是覺知者本身。

三、解脫道佛教非究竟說

此說應是大多數大乘學人,包括印聖嚴法師、一行禪師、法藏法師、淨界法師等大德的想法,在經教上,以《法華經》為代表,認為佛以一音聲說法,認為佛陀教導人們走的是自己之解脫的人,是「小乘根器者」所獲得的見解,而就究竟而言,佛陀要求每個修行人都行六波羅蜜,直至成佛。而解脫道佛教的「阿羅漢」,只是成佛過程中的一個「化城」,那些證阿羅漢的人,終究要「回小向大」,然後成佛。此說甚至認為阿羅漢是佛門的「焦芽敗種」(出自《法華經玄義》。

值得注意者,美國法雲寺的玅境長老認為大乘學人也應該修習四念處,如此可以放下對人身的執著,有利於臨終往生西方。他應試少數鼓勵大乘行者也應修習四念處的法師。 

讀者怎麼看呢?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佛陀開悟後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有些熟悉漢傳大乘佛教的人,常說佛陀開悟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說每個人、每位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只是因為一時的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

至於藏傳佛教較流行的說法,佛陀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則是「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在這個版本裡面,佛陀的智慧是非常難證悟的,且未必是每個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潛力。

這兩者的出處,前者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十一卷的〈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原文的句子是「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而佛陀說這句的脈絡,跟他開悟初期完全沒有關係,說這句話是佛陀開悟講的第一句話,實是從某位祖師大德開始以訛傳訛,而成為今日的漢傳通說。

至於「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的偈誦,則出現在《普曜經》第十卷、《方廣大莊嚴經》第七卷之中,其中方廣大莊嚴經》第七卷〈大梵天王勸請品〉第二十五的翻譯,為「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而其背景乃是佛陀在講法時,回憶他悟道初期,入定觀照而起的思維而所作。

也就是說,姑且不討論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佛陀開悟的時候,並沒有說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沒有說佛陀的智慧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的偈誦。

儘管如此,根據《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品第一經、南傳《相應部》六相應一經,佛陀成道初期,確實覺得「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後來是因為梵天勸請,佛陀才展開他的說法歷程。

由此可見,似乎藏傳佛教所流行的版本,即「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是比較貼近佛陀成道初期的情況的。



那麼,根據阿含經或者南傳大藏經,佛陀開悟後一開始說了什麼呢? 在
南傳《中部》第二十六經的〈聖求經〉中,有提到佛陀開悟後心中出現的一個偈誦: 「被我困難地證得的,現在沒有被說明的必要,被貪瞋征服者,此法是不容易正覺的。逆流而行的、微妙的,甚深的、難見的、精細的[法],染上貪者看不見:被大黑暗覆蓋者。」,這偈誦的意思與藏傳通說相似,也許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是脫胎於此。

至於世尊「開口」的第一句話,則是回答梵天的請法,而回答道「不死之門已對他們開啟,讓那些有耳者捨棄[邪]信,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對人類說的第一句話,根據〈聖求經〉與北傳《中阿含》二0四經,則是對因為佛陀的威儀而驚訝,而問他是誰的異學優陀(邪命派外道巫玻葛)以偈誦回答說「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佛經裡的芳療

最近對芳療有點興趣,而在讀佛經的過程中,發現佛陀的時代便有類似芳療的概念。
雜阿含1338經(印順本1451經)中,有以下章句【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缽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缽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當時,一位和尚得了眼疾去看病,醫生要他去聞蓮花的香味來治療,當他坐在池畔的下風處聞荷香時,卻被掌管這個池子的天神斥責在偷盜。故事的發展是這樣子的:後來有個人也跑來湖邊,把白蓮花連根拔起帶走,而和尚問天神為何不罵那位竊取蓮花的人,天神回答道那人已經做了許多罪惡,連跟帶走蓮花的行為有如在黑墨上加上幾筆墨水,對無藥可救的他來說無足輕重;和尚平時清淨持戒,聞個花香便如在白貝殼上點墨,罪惡是十分明顯。



我想,現實生活中,應該沒有人會認為聞個幾下花香會構成偷盜(但聞別人的頭髮可能會變騷擾),警惕人們「勿以惡小而不為」才是這則經文的主旨。
有趣的是,聞蓮花的香味真的可以治療眼睛的疾患嗎?蓮花的味道是否有對眼睛有幫助的物質呢?另外,那位聞蓮花被天神罵的和尚,會不會是因為精進修行多日不盍眼,最後兩眼失明卻換得「天眼」的阿那律尊者?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第二屆師大人文電影節觀影記: 非普通教慾 Caine

結束漫長期中考的感恩節夜晚,我終於在第二屆師大人文電影節 開幕第四天,首次觀賞了電影。就如同去年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開始人文電影節饗宴,今年同樣是以限制級的電影作為旅程的起點。

《非普通教慾》是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於2009年執導的電影,講述一個擔心兩位女兒與兒子遭受外界「汙染」的父親,連同他太太將他小孩軟禁在山莊,並透過各種教育,營造出與普遍認知的事實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最後大女兒透過以啞鈴敲打自己的犬齒,並躲進轎車內,以符合父親「犬齒掉了才可離家;離家必須用乘車」的荒謬規範的方式,離開那美麗的山間別墅。

這部電影除了可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檢視外,同時也讓人想到Micheal Foucault所提出之現代治理技術下的「全景敞視」主義。山莊上一切都被父母所控管,父母不僅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他們的生活規範、日常起居,乃至於種種思想,以及最基礎的知識,皆控制在父親與母親手裡,而孩子們的所作所為,無時無刻皆在監視的危險之中。而山莊中的人們都沒有名字,簡直如監獄裡的受刑人。

 Foucault在論述中說過凡有控制必有反抗,而電影裡的大女兒攻擊哥哥、與作為哥哥性慾發洩對象之保全串通等逾矩行為,或出於好奇與懷疑偷入父母房間,最後以慘烈的方式離開軟禁地的結局,正式對於父母之治理的反抗。這個結局看似荒謬,但這跟現實社會中,抵抗威權人們的下場,是不使有幾分相似呢?

另外,女性做為父權所宰制的對象,顯然也是導演Lanthimos欲批判的對象。觀眾可以發現,在山莊中父親才是掌握權力的人,而女性的地位一個比一個不如。就連被「統治」的三位孩子中,哥哥也比兩位姊妹來得有主體性。哥哥的性慾有處發洩,就連那克莉絲汀娜被發現「荼毒」了孩子後,父親還找大姊來服務哥哥的需求。至於母親的腳色很耐人尋味,她一方面作為家長管制了三位孩子,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服從於父親的權威,甚至也和孩子一樣被軟禁在家。某種程度上,也許合中國傳統的婦德,或者回教國家的婦女處境有點類似吧。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十分緊湊與嚴謹,導演所安排的各個橋段,如帶著一絲情感的音樂歌聲、反抗訓練的狗、與女性生殖器雙關的貓、也許象徵著自由的飛機.....等,似乎背後皆蘊含著所指。這些作為敘事之必要的符號,在各個情節的編排下,讓導演道盡了想說的話,並留下不少初次看完難以了解的迷。

最後,我覺得這部有反烏托邦情懷的電影,可以和雖然也有類似營造烏托邦敘事,卻反而是帶有鄉愁的電影《再見列寧》對造著看,相信如次能對所謂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有更深刻的見解(或迷茫)。

我先打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