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論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可以不精確地區分為以下三種說法:


一、大乘佛教與解脫道不相容說

此說為南傳佛教主流見解,亦是多數原始佛教復興運動的主張,其認為佛教最純正的修行方式,僅有四念處。修習四念處,亦是解脫的唯一方法,大乘佛教的修習,對滅苦沒有幫助;大乘的成就,亦與解脫無關。 

二、解脫道佛教與大乘佛教非對立說

此說如動中禪的一些老師的說法,也可以從《六祖壇經》機緣品推敲出類似的說法。此說試圖擺脫文字概念,認為圓滿的覺性就是開悟、就是解脫,似乎沒有特別區分阿羅漢或佛。唯此說認為非對立、相容的部分,似集中於大乘佛教中的般若經系統而言,或者有認為圓覺經、楞嚴經亦相合,僅不過是用「常」來表達「涅槃」者。

然本文認為大乘的修習法門,與解脫道實在有太多的差異:

1. 菩薩道為眾生而「不住涅槃」的思想,顯與解脫道的目標矛盾。南傳佛教雖教人慈悲,認為慈悲有「一、睡得好;二、醒時有朝氣;三、不會有惡夢;四、受眾人敬愛;五、受非人尊敬;六、受諸神冥冥中庇護;七、不會被刀、毒、火等所傷;八、禪修時很容易入定;九、容光煥發;十、臨死前不會恐懼昏亂;十一、就算生前未得解脫,死後也能往生到梵天」等功德,但不至於反客為主,將「利他」認為是比自己解脫更重要的目標。

2. 大乘不重視四念處的修行,而十分強調布施。

3. 大乘信仰諸佛菩薩,解脫道只皈依釋迦摩尼佛,頂多會請些護法諸天(例如大梵天王)協助處理日常生活的問題。

4. 大乘強調淨土思想,不少法師認為這輩子的目標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少數有兜率內院),但南傳佛教不承認有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有,也非「不生不滅」的淨土,畢竟一切都是緣起法的,只有涅槃才是安穩的歸處。

5. 大乘佛教有「三身佛」的說法,但南傳佛教不認為佛有三身(儘管有部派佛教認為佛曾上兜率天說阿毘達摩論,而讓「幻身」留在人間,但這與大乘的三身佛說有很大的不同),相信釋迦摩尼佛已經入滅,雖然其功德還留在世間,但沒有所謂不生不滅的法身。在原始佛教的觀點下,一切都是無常的,說有不生不滅的法身,似較接近婆羅門教外道的常見。

另,據筆者有限的理解與體會,動中禪的教導,與其它南傳佛教系統亦有分別:

南傳佛教的內觀,是透過專注於身、受、心、法,而見到身、受、心、法之無常、無我、苦的本質,進而獲得能導向解脫的智慧;動中禪的教導,則是透過對動作的覺知,訓練個人的覺性。更直白地說,其他南傳內觀法門強調的是所觀的對象;動中禪強調的是覺知者本身。

三、解脫道佛教非究竟說

此說應是大多數大乘學人,包括印聖嚴法師、一行禪師、法藏法師、淨界法師等大德的想法,在經教上,以《法華經》為代表,認為佛以一音聲說法,認為佛陀教導人們走的是自己之解脫的人,是「小乘根器者」所獲得的見解,而就究竟而言,佛陀要求每個修行人都行六波羅蜜,直至成佛。而解脫道佛教的「阿羅漢」,只是成佛過程中的一個「化城」,那些證阿羅漢的人,終究要「回小向大」,然後成佛。此說甚至認為阿羅漢是佛門的「焦芽敗種」(出自《法華經玄義》。

值得注意者,美國法雲寺的玅境長老認為大乘學人也應該修習四念處,如此可以放下對人身的執著,有利於臨終往生西方。他應試少數鼓勵大乘行者也應修習四念處的法師。 

讀者怎麼看呢?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佛陀開悟後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有些熟悉漢傳大乘佛教的人,常說佛陀開悟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說每個人、每位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只是因為一時的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

至於藏傳佛教較流行的說法,佛陀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則是「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在這個版本裡面,佛陀的智慧是非常難證悟的,且未必是每個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潛力。

這兩者的出處,前者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十一卷的〈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原文的句子是「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而佛陀說這句的脈絡,跟他開悟初期完全沒有關係,說這句話是佛陀開悟講的第一句話,實是從某位祖師大德開始以訛傳訛,而成為今日的漢傳通說。

至於「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的偈誦,則出現在《普曜經》第十卷、《方廣大莊嚴經》第七卷之中,其中方廣大莊嚴經》第七卷〈大梵天王勸請品〉第二十五的翻譯,為「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而其背景乃是佛陀在講法時,回憶他悟道初期,入定觀照而起的思維而所作。

也就是說,姑且不討論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佛陀開悟的時候,並沒有說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沒有說佛陀的智慧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的偈誦。

儘管如此,根據《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品第一經、南傳《相應部》六相應一經,佛陀成道初期,確實覺得「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後來是因為梵天勸請,佛陀才展開他的說法歷程。

由此可見,似乎藏傳佛教所流行的版本,即「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是比較貼近佛陀成道初期的情況的。



那麼,根據阿含經或者南傳大藏經,佛陀開悟後一開始說了什麼呢? 在
南傳《中部》第二十六經的〈聖求經〉中,有提到佛陀開悟後心中出現的一個偈誦: 「被我困難地證得的,現在沒有被說明的必要,被貪瞋征服者,此法是不容易正覺的。逆流而行的、微妙的,甚深的、難見的、精細的[法],染上貪者看不見:被大黑暗覆蓋者。」,這偈誦的意思與藏傳通說相似,也許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是脫胎於此。

至於世尊「開口」的第一句話,則是回答梵天的請法,而回答道「不死之門已對他們開啟,讓那些有耳者捨棄[邪]信,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對人類說的第一句話,根據〈聖求經〉與北傳《中阿含》二0四經,則是對因為佛陀的威儀而驚訝,而問他是誰的異學優陀(邪命派外道巫玻葛)以偈誦回答說「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