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漫長期中考的感恩節夜晚,我終於在第二屆師大人文電影節 開幕第四天,首次觀賞了電影。就如同去年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開始人文電影節饗宴,今年同樣是以限制級的電影作為旅程的起點。
《非普通教慾》是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於2009年執導的電影,講述一個擔心兩位女兒與兒子遭受外界「汙染」的父親,連同他太太將他小孩軟禁在山莊,並透過各種教育,營造出與普遍認知的事實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最後大女兒透過以啞鈴敲打自己的犬齒,並躲進轎車內,以符合父親「犬齒掉了才可離家;離家必須用乘車」的荒謬規範的方式,離開那美麗的山間別墅。
這部電影除了可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檢視外,同時也讓人想到Micheal Foucault所提出之現代治理技術下的「全景敞視」主義。山莊上一切都被父母所控管,父母不僅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他們的生活規範、日常起居,乃至於種種思想,以及最基礎的知識,皆控制在父親與母親手裡,而孩子們的所作所為,無時無刻皆在監視的危險之中。而山莊中的人們都沒有名字,簡直如監獄裡的受刑人。
Foucault在論述中說過凡有控制必有反抗,而電影裡的大女兒攻擊哥哥、與作為哥哥性慾發洩對象之保全串通等逾矩行為,或出於好奇與懷疑偷入父母房間,最後以慘烈的方式離開軟禁地的結局,正式對於父母之治理的反抗。這個結局看似荒謬,但這跟現實社會中,抵抗威權人們的下場,是不使有幾分相似呢?
另外,女性做為父權所宰制的對象,顯然也是導演Lanthimos欲批判的對象。觀眾可以發現,在山莊中父親才是掌握權力的人,而女性的地位一個比一個不如。就連被「統治」的三位孩子中,哥哥也比兩位姊妹來得有主體性。哥哥的性慾有處發洩,就連那克莉絲汀娜被發現「荼毒」了孩子後,父親還找大姊來服務哥哥的需求。至於母親的腳色很耐人尋味,她一方面作為家長管制了三位孩子,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服從於父親的權威,甚至也和孩子一樣被軟禁在家。某種程度上,也許合中國傳統的婦德,或者回教國家的婦女處境有點類似吧。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十分緊湊與嚴謹,導演所安排的各個橋段,如帶著一絲情感的音樂歌聲、反抗訓練的狗、與女性生殖器雙關的貓、也許象徵著自由的飛機.....等,似乎背後皆蘊含著所指。這些作為敘事之必要的符號,在各個情節的編排下,讓導演道盡了想說的話,並留下不少初次看完難以了解的迷。
最後,我覺得這部有反烏托邦情懷的電影,可以和雖然也有類似營造烏托邦敘事,卻反而是帶有鄉愁的電影《再見列寧》對造著看,相信如次能對所謂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有更深刻的見解(或迷茫)。
我先打到這兒。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萊比錫布商大廈布魯克納第七
三個月前,猶豫好一陣子之後,手頭吃緊的我仍買下了這張票,畢竟是275年的樂團、90歲的指揮,加上我最景仰的布魯克納。今晚證明這錢花得值得。
上半場由Kavakos擔任獨奏,演出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老實說自己對孟德爾頌的興趣並不大,雖然在古典音樂史上有所突破,但家境富裕、一路順遂的他,曲子顯得過於美妙浪漫而似乎少了點起伏。
但今天Kavakos晶瑩無暇的琴聲,在層次分明的樂團互相配合之下,確實將曲子的浪漫與明朗展現淋漓盡致,個人認為接近完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首席拉得十分賣力,使出渾身解數,恐怕比獨奏家更搶鏡。
至於下班場的布魯克納七號,是今年第二次欣賞(上次是呂紹嘉指揮NSO),這首某種程度上,讓我真正的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對我意義非凡。
今晚Blomstedt 的指揮似乎偏慢,四個樂章的時間都比絕大部分的錄音還長,恐怕只有Celibidache的版本可以比擬。布魯克納七號是首關於祈禱、哀悼、淨贖與昇華的音樂,在大師的指揮下,樂團的各個聲部發揮得不錯,互相配合、交融,在優美的旋律中,層層升高,似乎見到了上帝。
然而,這次的演出,仍有些聽不慣之處。大師使用的版本,在慢板樂章的最高潮移除掉鑼與三角鐵,這降低了與之後哀悼華格納之死部分的對比。此外,弦樂在今晚的聲音似乎較小,在重要時刻的旋律不夠明顯,但這有可能是我座位(二樓中後方左側)有所關係。最後,管樂的表現和國內樂團的差別十分明顯,但在過程中仍有一兩處失誤,有點可惜。
總之今晚是個美好的樂團,聽曲之時有沈思、有感動,結束之後似乎獲得了救贖,但又似乎還在徬徨的路上。
上半場由Kavakos擔任獨奏,演出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老實說自己對孟德爾頌的興趣並不大,雖然在古典音樂史上有所突破,但家境富裕、一路順遂的他,曲子顯得過於美妙浪漫而似乎少了點起伏。
但今天Kavakos晶瑩無暇的琴聲,在層次分明的樂團互相配合之下,確實將曲子的浪漫與明朗展現淋漓盡致,個人認為接近完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首席拉得十分賣力,使出渾身解數,恐怕比獨奏家更搶鏡。
至於下班場的布魯克納七號,是今年第二次欣賞(上次是呂紹嘉指揮NSO),這首某種程度上,讓我真正的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對我意義非凡。
今晚Blomstedt 的指揮似乎偏慢,四個樂章的時間都比絕大部分的錄音還長,恐怕只有Celibidache的版本可以比擬。布魯克納七號是首關於祈禱、哀悼、淨贖與昇華的音樂,在大師的指揮下,樂團的各個聲部發揮得不錯,互相配合、交融,在優美的旋律中,層層升高,似乎見到了上帝。
然而,這次的演出,仍有些聽不慣之處。大師使用的版本,在慢板樂章的最高潮移除掉鑼與三角鐵,這降低了與之後哀悼華格納之死部分的對比。此外,弦樂在今晚的聲音似乎較小,在重要時刻的旋律不夠明顯,但這有可能是我座位(二樓中後方左側)有所關係。最後,管樂的表現和國內樂團的差別十分明顯,但在過程中仍有一兩處失誤,有點可惜。
總之今晚是個美好的樂團,聽曲之時有沈思、有感動,結束之後似乎獲得了救贖,但又似乎還在徬徨的路上。
訂閱:
文章 (Atom)